此碑无文 剧情|资料|新闻
十九世纪初鸦片流入中国…… 清朝道光年间,湖北广济(今武穴市)的杨际泰出身医学世家。父亲杨少山是当时名医,那个时候,鸦片烟已经相当厉害,官府与洋人勾结坑害国人,志在研制戒毒药的老先生在城里呆不下去,不得已回到乡下,一边治病救人一边研制。在儿子科场失意决定继承自己衣钵后,竟然以身试药,吸食鸦片烟,最后也没有成功,含恨离去。民间有 “南有林则徐断绝毒源,北有杨济泰解除病根”的口碑。 杨际泰义无反顾地担起了研制戒毒药的重任,为了根除烟毒,他历尽千辛万苦。由于从根本上影响了洋人和岳海山的“生意”,一再遭到陷害,几度入狱,受尽折磨,妻子和女儿相继被害,仍矢志不移。最后虽然得以报仇,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鸦片战争失败,投降派得势,力主禁烟的林则除被撤职查办,杨的医馆自然不能幸免,被查封,耗尽毕生心力研制出的戒毒药也不幸夭折。 在和与洋人、政府狼狈为奸的岳半仙的对抗中,感觉杨际泰是无助的,尽管有那么多的老百姓在支持他,可是面对掌握军队和枪支弹药的官方,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在利益面前,地方官选择了漠视正义,选择了草菅人命,选择了对鸦片造成的一幕幕惨剧的置若罔闻;一批批为了白花花的银子泯灭良知的地主和所谓的“商人”,喝着自己同胞的血泪悠然自得。从一个小小的广济折射出当时的清政府确实成了西方列强奴役中国的工具,也比较感性地理解了什么叫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或许,杨际泰正是鲁迅所谓的“中国的脊梁”,他身上实际上流淌的是真正的中国文人的血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他从来没有披过官服,但已经自觉地担负起了一个有正义的知识分子所应担负的责任。为根除烟毒的危害,义务送药、治病,不取丝毫报酬,虽百死而未悔。应该说,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兴,但已远远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局限,像杜甫、像范仲淹,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铮铮铁骨,百折不弯,胸怀天下。都忠于自己所生长的这块土地,忠于自己的人民。他们的影响,远比一个碌碌无为、昏庸腐败的地方“父母官”甚至“最高统治者”要强之百倍。 正因为有了一个个这样的“中国的脊梁”,中华民族才得以在几千年的变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并一次次在对抗外侮的斗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其实,杨际泰的无字碑,就是老百姓的口碑,是用亘古不坏的材料制成的,以千千万万有正义感的人民之心作底座。杨际泰们的忠魂正像臧克家高度概括的那样“有的人死人,他还活着…… 杨际泰不是中国历史上的革命者,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民间医生,更不是神医扁鹊或者大医药家李时珍。他是晚清时期生活在湖北广济、憎恨恶势力、有救国救民思想的不平凡的人。他不是一个历史英雄,却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 剧本最具震撼的是杨际泰在晚年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在为自己打凿着一面无字碑,此时无声胜有声,他自凿墓碑的悲壮之举是向黑暗社会所做的最后一次较量!碑上无文,而他的人格魅力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正是“此碑无文,文在碑外”。此举足以光耀千古、流芳百世!他的一生充满矛盾、命运多桀,是悲壮而不是凄惨 ,更是轰轰烈烈的一生。 最近几年清戏特别多,什么原因没有细想过。不管是“戏说”系列,还是所谓的“正史”系列,虽然也不乏精品,但关注的焦点大部分是宫廷,有些“高高在上”的架势。有两部戏(均在2002年左右)似乎突破了这层局限,一部是李保田主演的《神医喜来乐》,一部是最近刚刚播完的由李梦男主演的《此碑无文》。 这两部戏有不少共同点,比如都是描写民间“神医”、都在展现“正”与“邪”的冲突等等。但我觉得从教育意义上来说,后者比前者更有深度。尽管《神》剧的演员阵容比《此》剧强大,但风格上插科打诨得厉害,当接近喜剧,而《此》剧较为严肃,弥漫着一种悲壮的氛围,从结局上来看也应该是悲剧,给人的震撼也更为强烈一些。